东周列国公室的界限在哪?无关血缘与权位,而

2021/03/20
大家好,我们的信爷谈历史又来了,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,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。
图片| 来自网络,
历史进入春秋后,就步入了古人常说的“诸侯相伐,礼崩乐坏”的东周乱世。这种天下大乱格局的根源所在,就在于中央集权因分封制而不断削弱,造成王权、君权不断下移;在这王权、君权不断下移的过程中,周王室与诸侯、诸侯与诸侯、诸侯与卿大夫之间矛盾冲突不断增加,最终造就了天下大乱的混乱局面。
然而,在这种权力不断下移的过程中,也存有一个疑惑:公室的界限究竟止于何处?
所谓公室,就是指诸侯们的近亲家族,通常包括国君三代以内的直系亲属。以此而言,国君的儿子与孙子,都属于公室。所以,史书中常见的“公子”、“公孙”,都是属于公室,与公室同氏。但在“公孙”之后,按宗法制需要另建别氏,脱离公室而成为公族了。
由此可知,相比较于“公子”“公孙”,公族与国君血缘关系更远,当然就更疏远于公室。
虽然公族人士并不属于公室,但公族人士常常会被国君提拔重用,成为执掌国政的高官。宋国戴氏、桓氏,郑国的七穆,鲁国的三桓,楚国的若敖氏、屈氏、蒍氏,卫国的石氏、宁氏等等,都是列国历史上著名的公族。这些公族中人,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曾主宰了国政。上述这些公族人士,都已单独建氏,照理不应再属于公室。可公族人士既然被任命来主宰国政,那么他们就是公室管理国家的重要成员;从这一角度来说,那么他们又应该隶属于公室。如此说来,在主宰国政时,公族人士究竟是公族还是公室呢?
所以说,很多时候公室与公族的界限似乎已模糊了起来。
对于那些变革过宗法制的诸侯国,公室的界限在哪就更令人疑惑。在晋献公清理了桓、庄之族后,晋国公族就没了生存空间,异族异姓的卿族迅速崛起。血缘上来说,晋国卿族肯定不属于公室。可晋君任免卿士,就是要让卿士来为公室服务,因此卿士也应该是公室的一部分。可两三百年后,卿族极速膨胀,韩、赵、魏三家竟然反过来灭了公室,私分了晋国——那他们能算是公室成员吗?
公室界限模糊不清的现象,在东周列国都有体现。
公元前591年,公孙归父与鲁宣公两人商议,准备借晋国之力来驱逐“三桓”家族。公孙归父,字子家,是鲁庄公之孙,出身于东门氏。十八年前,他的父亲公子遂杀死了两位鲁文公嫡子,改立庶子鲁宣公为国君。从那时起,东门氏就得到国君重用,父子两人都当上了鲁国上卿。
不过,自从庆父之乱以来,“三桓”家族势力大大增强,长期主导了鲁国政事,渐渐有压过公室的势头。为壮大公室,公孙归父才会与鲁宣公商议,要驱逐“三桓”。公子庆父、公子叔牙、公子季友都是鲁桓公儿子,公孙归父是鲁桓公曾孙,鲁宣公是鲁桓公玄孙;这意味着,“三桓”家族与现任国君是四代直系亲属,不能再算是公室成员了。
这样的形势,就显得有些微妙了:公孙归父,因为是鲁庄公之孙,还归属于公室;可“三桓”家族中人,至少是鲁桓公曾孙以上,却已脱离公室。因此,代表公室利益的公孙归父就开始公然排斥“三桓”家族了。
“三桓”家族听说了此事,自然不高兴。不过,孟孙氏与叔孙氏因为庆父之乱中的立场问题,还不敢公开抱怨。可在庆父之乱中扶持鲁僖公、稳定了鲁国社稷的季氏后人,却极为不忿。恰好在这年冬,鲁宣公不幸过世,季友之孙季文子就公然在朝中诋毁东门氏:“当初杀嫡立庶,让鲁国失去外援的,不正是公子遂吗?”
鲁文公嫡子是齐女所生,但公子遂在杀嫡立庶时,是请求了齐惠公的许可。季文子当时也在国内,并没有对此进行反对。不过齐惠公死后,齐、鲁关系又恶化了,严重威胁到鲁国安全。所以,季文子才借机来诋毁东门氏。
季文子如此种言不由衷,让臧宣叔也看不下去了,驳斥道:“改立国君时你不能反对,现在他的后人又有何罪?你既然想赶走东门氏,那就让我来驱逐他们吧!”为避免“三桓”迫害东门氏,臧宣叔就先将东门氏给赶出了鲁国!
鲁国东门氏与“三桓”之间的矛盾与冲突,其实就是公室与公族之间的矛盾冲突。不过,东门氏虽然属于公室,但公子遂杀嫡立庶一事又真是为了公室吗?即便“三桓”在鲁宣公时就出了三代近亲范畴,难道“三桓”就不能代表公室了吗?

上一篇:一枚硬币的两面:公族与公室之间的爱恨情仇,
下一篇: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