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群“代码高手”努力增加外卖业务的人情味

2021/10/20

  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李晨赫

  天才少年的职业轨迹好像很难拐到外卖骑手这条路上。然而从小就是“别人家孩子”的高成良,就这样一头扎进了车水马龙,做起了骑手。

  高成良是外卖配送业务的算法工程师,从小就是学霸,北大计算机专业本硕连读毕业。刚上大三,就成了以课程难度高、任务量大闻名的《计算机系统导论》课程的助教。2019年,他入选了北斗计划——美团面向全球顶尖校园科技人才的招聘项目。这个项目里藏龙卧虎,有人一出手就将论文发表在行业“顶会”“顶刊”,引用量行业领先;有人在ACM竞赛(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)中连拿8块金牌;有人本科还未毕业,就发表了连副教授都鲜能取得的学术成果。

  今年九月,高成良和其他几名同事一起,开启了一场“田野调查”。不同于虚拟世界,一线的配送体验让他感受到了“另一个平行宇宙”。“再精密的数学模型,在现实面前也变得笨拙。”如今,高成良不再认为“做一杯奶茶要多久”是个简单的问题。这个问题的背后,是真实世界的百态,是人文的关怀,是科技的温度。

  “更合理就是更有人味”

  “就是很着急,眼看要超时了,就会慌。” 高成良说。一天,他顶着烈日一口气接了三单,同时送。最后,有一单餐超时了,“用户填错了地方,我在隔壁小区转悠了20分钟也没找到,后来跑过去才给到他”。

图为送餐途中的“北斗少年”。

  这只是送餐体验中的一个小概率事件。在骑手访谈中,他听到了更集中的“吐槽”。骑手们反映最多的问题是“等餐”问题,这是送餐过程中最大的不确定性。一旦出餐晚了,就会影响多个订单的配送。

  这个痛点逼迫他和同事们走向外卖的上游——餐厅。为此,高成良来到一家奶茶店“蹲点”。他站在出餐口,一方面观察商家的外卖制作流程,抽空访谈店员了解备餐流程;更重要的是,他要在出餐后马上拍照,记下出餐时间,骑手到店、取餐后,再记下时间。

图为在商家店铺里调研的“北斗少年”(左一)。

  “接单后有几个厨师准备,是流水线作业还是单人负责,外卖和堂食谁先做等等,这些问题我们坐在办公室不可能知道,也就无从更好地建模,只能拿历史数据做粗略拟合。” 高成良和同事们希望把这些流程搞清楚,“你只有知道线下发生什么事,才能刻画好线上的模型”。

  参加 “田野调查”的还有比高成良早一年入职、毕业于清华的第一届“北斗少年”陈啟柱。他说,“合理刻画模型的核心是根据人、货的线下实际行为,找到可以确定‘信任'的数据,再尽可能地根据现实,选取核心变量进行建模。简单说,就是要清楚地找到实际和电脑里数据、模型的差异和产生的原因。”

  陈啟柱的工作是设计更加合理的算法,让快驴进货业务的送货车更快捷地为商家们送去新鲜的米面菜肉。为此,陈啟柱曾前往全国各地的城市仓库实地深度调研,从北京的办公室飞到业务城市的仓库,常常一待就是一周。

  夏天的南方城市,即使是凌晨也闷热难耐。陈啟柱坐在小面包车的副驾驶位置,记录下送货路上的每一个节点,几点下环路,几点拐进城中村,哪里的路不好走,卸货要花多久。

  陈啟柱之前没想到,跟车流程中,自己的工作内容还包括要不停安慰身边的送货师傅。一次跟车,他特地选了新手师傅小张。小张对路况不熟,小面包车在坑洼路上摇摇晃晃地前进,催单的电话响了一路。

图为跟车过程中,算法工程师(左一)在观察记录。

  有些商家着急了,骂起了人。小张不还嘴,一个劲回话,“路上了,马上来,你别骂人。”到了地方,他急匆匆地卸货,等急了的商家还在骂,抱怨耽搁了自己做生意。当时的场面让陈啟柱有点手足无措。他试着安慰小张,“吐槽”说,这个商户太过分了。

  跟车过程中,他全程都在观察记录,“掌握的变量和不确定性越多,刻画出的模型才能更合理”。

  什么叫更合理?他想了想,“就是更有人味”。

  如何教机器“做人”

  这些非典型的程序员生活,让陈啟柱发现,原来看到的数据,其实很多是不可被“信任”的,因为它们很难准确反应彼时彼刻正在发生的现实。在办公室里,陈啟柱能看到货物的重量、体积、件数等基本信息。理论上,系统会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调度和路径规划。但在现实中,送货车能装多少货,还与货物的品类强相关,一些蔬菜在表格里的体积很大,但挤挤也能放得下;而像鸡蛋、纸巾等货物,就不能用同样的逻辑来处理。要解决这些问题,程序的复杂度会指数级上升。

上一篇:国际事务所联合办公室落户三亚中央商务区 专业
下一篇:没有了

Top